合肥11月1日消息(央廣網記者孫葉 淮南臺記者 陳良皖)安徽省第十次黨代會在合肥開幕,安徽省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參加淮南代表團討論時強調,淮南要堅定不移推動創新發展,打優煤電資源牌,打強數據資源牌,打好科教資源牌,打響文化資源牌,全力培育轉型升級發力點。
五年來,傳統能源之城淮南,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中,一方面繼續鞏固國家級煤電基地地位,另一方面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堅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轉型戰略,全力構建富有淮南特色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從一煤獨大到大數據高地
安徽淮南是全國六大煤電基地之一,煤電占工業產值比重超70%。近年來,隨著全國煤電產業進入“寒冬”,淮南煤炭行業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面臨著繁重的轉型壓力,經濟發展應該怎么辦?淮南在現有產業優勢基礎上,提前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目光聚焦大數據產業。以數據換市場、以應用帶產業、以人才促發展,逐步將淮南打造成省內領銜、華東率先、全國爭先的大數據高地。
如今,走進淮南高新區“智慧谷”,隨處可以領略到“數據淮南”的魅力,大到城市市容,小到采煤沉陷區,視頻信息通過衛星傳輸至大數據庫,通過云計算成為有效信息。
2015年,淮南“江淮云”產業平臺成功躋身“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行列,主要發展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等五大類產業。一大批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轉型升級注入了新活力。從江淮云平臺到淮南高新區再延展至全市,淮南大數據產業基地晉升省級新興戰略產業基地,逐步實現煤炭之城向“DT高地”的轉變。
繼續強化煤電基礎產業優勢
在加速轉型調整的同時,淮南繼續做大做強做優煤電產業。近五年來,煤炭設計規模增加31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增加510萬千瓦;中安煤化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年產22億立方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路條”、第二條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獲國家發改委核準。
科技引領轉型升級
科技長跑繼續,創新動力繼續,對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的引領作用繼續。通過5年的努力,淮南市將建成創新創造全面推進、創新效應加速顯現、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創新文化高度自覺的創新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到2020年確保實現1200億元,向1500億元沖刺;高新技術企業及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00家,其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3家,技術創新能力居行業領先水平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30家,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如今,安徽理工大學、淮南師范學院、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煤化工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中科院淮南大氣研究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八研究所等高校和科技創新平臺,構建起淮南科技創新體系的基本框架。
做優做強傳統特色文化
淮南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政策引導,強化總體設計和機制創新,精心編制“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謀劃未來五年文化改革發展目標任務,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有序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文化發展活力進一步迸發。豆腐傳統制作技藝躋身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淮南市日寇侵華罪行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入圍國家第一批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大型原創動畫系列片《淮南子傳奇》獲中國動畫學會“美猴獎”和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動畫片獎,舞蹈《千里長淮一條線》獲第16屆全國“群星獎”,大型歌舞劇《俺爺爺的花鼓燈》獲省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壽縣古城墻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央廣網安徽頻道11月1日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