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組合拳’,創新成為淮南最鮮明的特色、最強勁的動力”
——著力創新產業、創新平臺、創新融資、創新政策、創新工作,激發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動能
在我省對口援建的新疆皮山縣,來自淮南的安徽圖聯科技有限公司為其量身打造了山洪預警服務。“根據雨量大小等因素,提供位置服務等第一手數據資料,分析哪些區域危險、哪些區域較為安全,從而為科學應對提供決策參考。”11月23日,圖聯科技董事長曹鳳英向記者介紹公司的大數據業務。公司正深化和高德地圖的合作,為其無人駕駛汽車研發項目提供精準化道路地圖的數據服務。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動淮南轉型發展,最關鍵的是要堅持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為切入點和發力點,把創新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使創新成為淮南最鮮明的特色、最強勁的動力。”淮南市委書記沈強說。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大力支持淮北、淮南等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立足實際,淮南明確在產業、平臺、融資、政策、工作等五個方面創新打出“組合拳”。
產業創新打好四張牌,即打優煤電資源牌,建設煤化工基地;打強數據資源牌,建設大數據產業基地;打好科教資源牌,打造“雙創”平臺;打響文化資源牌,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平臺創新重在引智引力,即加快中科院大氣所淮南研究院、中科院新能源研究所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建設,加快與中電科八所合作建設光纖光纜產業園,加快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建設,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煤化工產業基地。融資創新雙管齊下,推廣運用PPP模式,激活民間資本;積極創新銀政擔、稅融通、“過橋”貸款等融資方式,把金融活水匯入實體經濟。政策創新含金量足,構建“1+3+8”創新型孵化器體系、設立1億元天使投資基金、設立50億元調轉促產業引導基金等,讓科技孵化有平臺、“雙創”工作有舞臺、招商引資有力度。 工作創新重落實,從轉變觀念入手,教育引導干部對標蘇浙滬,提振精氣神;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從問題清單中找差距,細化實化五大發展見行動實施方案。
創新,激發轉型發展新動能。創新,正成為這座能源城的新名片。
“現在除了挖好煤,還要深挖大數據‘金礦’”
——依托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江淮云、智慧谷、安徽大數據交易中心等平臺,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預計到2017年,大數據上下游產業產值達80億元
煤電占工業產值比重超70%,產業結構不佳,怎么辦?淮南按照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快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要求,依托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江淮云、智慧谷、安徽大數據交易中心等平臺,下力氣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
為什么選擇大數據?淮南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啟超說,全球信息化快速發展大背景下,大數據成為國家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許多城市“深耕”大數據,積極開辟產業“藍海”,對淮南這座資源型城市而言,更應下好“先手棋”。
淮南發展大數據產業優勢在哪?安徽華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數據官李勇談道,大數據產業對電力需求極大,淮南有著豐厚的煤電資源,供電安全穩定。覆蓋華東的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落戶淮南,提供了充沛的帶寬資源。
運營不到半年的中國移動(安徽)數據中心,已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樂視、愛奇藝等14家互聯網企業提供數據存儲等服務。華東地區居民通過移動信號在淘寶上購物、在微信朋友圈上發帖而產生的相關數據,都儲存在這里。
作為淮南首個大數據產業平臺,“江淮云”已運營兩年多,不僅孕育滋養了圖聯科技、壹圖科技等一批本土企業,還成功吸引科大訊飛、中意之旅等名企入駐。
“江淮云”不遠處,頗有學院建筑風格的“智慧谷”平臺即將完工。中國鐵塔淮南數據中心已經入駐,總經理魏杰介紹說,公司將聯合中國衛星資源應用中心、浙江大華、北京易華錄等產業主體,共建安徽視頻云運營基地。該項目可以將分散于相關領域的視頻信息集中存儲、處理,形成有效的數據資源,供政府或商家使用。他指著其它6幢建筑說,每幢建筑都將成為大數據產業的創業園,從而產生集聚效應。
采訪過程中,市里同志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已完成上線測試的安徽大數據交易中心。“該中心解決的是數據資產確權與估值問題,是大數據領域最前沿的業態。”淮南市大數據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經省政府批準籌建,總投資1.2億元,全面建成后,將成為華東乃至全國大數據產業的基礎性平臺。
“現在除了挖好煤,還要深挖大數據‘金礦’。”王啟超說,據測算,到2017年,全市大數據上下游產業產值將達80億元;到2020年,大數據及相關產業GDP占比將超過10%。
“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越來越有范’”
——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打造智能物聯網,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巧做豆腐文章,打響豆腐文化牌;壽州古城與八公山攜手創5A級景區
11月22日,淮南迎來今冬第一場雪,霏霏細雪中,記者走進位于鳳臺縣的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室外寒風蕭蕭,園區的葉菜館和果菜館內綠意盎然。溫度9.8、濕度77.3、光照0.4、二氧化碳含量628……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室內實時數據。“這是縣里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建設的智慧農業館。專家為我們打造了一套物聯網系統,通過手機即可監測和調節室內溫度、濕度等。”園區招商辦項目部部長徐佩林說。
“我們從荷蘭引進了20多個蔬果新品種,這是奶油生菜,這是格雷番茄……”徐佩林如數家珍地介紹說,這些新品種的特點是產量大、周期短,營養價值高,一年四季可循環種植。以奶油生菜為例,生長期只有30多天,比普通生菜少了近10天,產量卻提高一倍,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也更多。
記者看到,這些“遠道而來”的新品種得到了悉心照料:海綿基質無土栽培,讓它們不被土壤中的重金屬和超標物質侵害;無需噴灑農藥,掛在頭頂上的粘蟲板會為其解決害蟲的困擾;每天固定時間,工作人員會給不同品種的蔬菜輸送不同口味的營養液……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我們將在緊抓產品和技術創新的同時,在服務創新上下功夫,在農旅結合、觀光休閑、電子商務等方面作出新探索。”徐佩林說。
作為豆腐的誕生地和豆腐文化的發祥地,淮南巧做豆腐文章,打響豆腐文化牌。在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記者不僅看到標準化無菌化的豆制品生產線,更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豆腐文化。豆腐文化陳列館、豆腐文化體驗區、漢式豆腐宴、旅游購物中心、瑪瑙泉景點……公司董事長顧永忠介紹說,深耕文化旅游,能放大豆腐名片效應、延伸豆腐產業鏈條,提升豆制品附加值。
動動手指,用手機掃一掃景區二維碼,便可輕松實現語音導游。在壽縣古城墻景區,游客感受到的是歷史滄桑與現代智能的交匯交融。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的旅游資源一度養在深閨人不識,如今,來自山西、江蘇、山東等省外游客越來越多。“爭取到2020年,完成壽州古城暨八公山5A級景區創建,使壽縣成為世界有名、全國著名的生態文化旅游勝地,使文化旅游業成為區域發展的新引擎。”壽縣旅游局局長尚壽永介紹說。
“淮南的現代農業、文化旅游業‘越來越有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張宣劍道出了八方客人的心聲。
·記者手記·
冬雪里的生機
現代農業園中的果蔬無土栽培技術,壽縣古城墻的智慧導游,煤機制造廠內的智能消防機器人,江淮云、智慧谷中云集的大數據企業……兩天的行程,淮南的創新亮點讓人目不暇接。“以前只知道淮南盛產煤炭,沒想到現在有這么多新興產業。”同行的記者感慨道。
采訪期間,今冬第一場雪飄臨淮南。清晨出門,冷風迎面,寒意徹身,冷不丁地一個激靈,人卻越發精神。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淮南對“寒冬”的感受尤深,煤炭資源頓失“火力”,“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短板凸顯。然而,淮南沒有選擇苦苦“受凍”,而是危中尋機。發力現代農業,蔬菜大棚升級為智能溫室;深耕文化旅游,智慧旅游讓壽州古城彰顯新韻;瞄準現代醫藥,“山河藥輔”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淮南多點發力,特別是在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城市轉型之路越探越明。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安徽最寶貴的遺傳基因。淮南正以具體而生動的實踐,奏響創新發展奮進曲。創新基因的不斷厚植,一定會涵養出更為勃發的生機。
(安徽日報記者 李躍波 范孝東)
(《安徽日報》11月25日二版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