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可進得太急,妨礙敵頑決戰”,“我只在敵頑作戰地區以外之間隙部分乘機發展”
“皖南事變”后,蔣介石雖公開表態:“以后亦絕無剿共的軍事”,但實際上始終沒有放棄過“摩擦”。第4師的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是頑軍首當其沖的進攻目標。1941年1月,以湯恩伯為先頭部隊的頑軍,集結了14萬多人抵近渦河以南。面對氣勢洶洶的頑軍,彭雪楓致電軍部并毛澤東,認為頑軍它將截斷我華北、華中的聯系,影響蘇北、山東陣地的鞏固,增加我堅持華北的困難。希望不到萬不得已時不放棄現陣地。1月20日,新四軍、八路軍總部致電彭雪楓:“我4縱隊全部有發展游擊戰抵抗反共軍之進攻,不讓反共軍向津浦路東及隴海路北深入之任務”。
就在湯恩伯部正將槍口瞄準彭雪楓部時,日軍第11軍第3師團決定對湯恩伯部進行決戰。1月24日,日軍出動5個師團發動“豫南戰役”,在平漢鐵路以東對湯恩伯部形成大包圍。為配合友軍作戰,2月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等命令新四軍各部“援助友軍,保衛中原”。爾后,彭雪楓部向渦陽、蒙城、阜陽、太和敵后推進;李先念部向信陽、應山、隨縣、確山、桐柏、唐河、泌陽敵后進軍。
“豫南戰役”后,湯恩伯部潰敗,豫東、皖北大片國土淪陷。然而,彭雪楓部繼續向敵后推進。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彭雪楓:“不可進得太急,妨礙敵頑作戰”,“我只在敵頑作戰地區以外之間隙部分乘機發展”。由于西進部隊沒有及時領會中央的戰略意圖,到2月9日,彭雪楓部已過渦河,向阜陽、太和推進;黃克誠部進至津浦路以西的蒙城、渦陽地區待命。
當日軍取得“豫南戰役”勝利回撤后,潰敗的國民黨第92軍、第12軍第81師、第85軍第23師、騎兵第8師等共9個師14萬多人突然兵分3路向彭雪楓的第4師發起猛烈進攻。由于誤判、輕敵,第4師遭到頑軍分割打擊,傷亡逃散4千多人,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至此,彭雪楓部在津浦路西已無法立足,于5月4日向津浦路東轉移。
移出津浦路西的第4師,開始開辟洪澤湖西岸根據地。1942年11月,日軍第17師團、獨立混成第13旅團及偽軍6千多人,從徐州、宿遷、睢寧、泗縣、固鎮等據點兵分5路企圖殲滅第4師。彭雪楓采取靈活的游擊戰術積極應對:或以一部與敵糾纏,主力跳出合圍圈;或主力轉移敵側翼及后方打擊敵人;或趁虛襲擊或拔除敵據點。12月10日,洪澤湖西岸的“朱家崗戰斗”打響,韋國清第9旅第26團在團長羅應懷、政委謝錫玉帶領下,與敵血戰18個小時,讓日軍付出了3-4倍我軍傷亡的代價取得戰斗勝利,徹底擊潰日軍對我根據地規模空前的“大掃蕩”。
戰斗在津浦路東的第4師,直到中央發出“向河南敵后進軍”的命令后才返回豫皖蘇邊區。1944年7月25日,第4師在彭雪楓、鄧子恢指揮下,返回永城、夏邑、蕭縣、宿縣地區,并打通了與睢(縣)杞(縣)太(和)的聯系。9月2日,湯恩伯命令暫1軍軍長王毓文,統一指揮騎8師、暫62師、暫30師和暫14師,由渦陽以南向永城、蕭縣進犯,并接應隴海路北之國民黨蘇北挺進軍所屬耿繼勛、劉瑞岐殘部南犯,令33師段海洲、14縱隊苗秀霖部由津浦路東向西進犯,企圖在9月中旬從東、南、北三面合擊第4師于蕭永地區。頑軍大軍壓境,中央要求各部隊要在彭雪楓統一指揮下,靈活機敏地配合作戰。為使新四軍在永城以北地區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第4師決定,先打夏邑縣以東八里莊頑、偽、匪三位一體的第28縱隊李光明部。9月11日黃昏,夜幕降臨,彭雪楓、張震指揮部隊秘密接近八里莊,并迅速達成合圍,在10分鐘內第4師從東、北兩個方向突入,攻破八里莊。敵軍大部在睡夢中被俘,只有李光明的司令部和另外一個大隊依托西南角的小圩寨負隅頑抗。9月12日凌晨,敵人要突圍,彭雪楓和張震爬上南邊寨墻高處觀察,并指揮騎兵部隊追殲敵軍。夜色中一顆流彈穿過彭雪楓心臟,不幸將星隕落。
后第4師西進部隊經過4個多月的英勇作戰,殲滅國民黨頑軍和日偽軍1.3萬多人,恢復與發展了東起津浦路、西到商亳公路、北迄隴海路、南至渦河的廣大地區,勝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賦予的西進恢復豫皖蘇邊區的任務。
十一、“李長江叛變,陳毅率新四軍討伐”,粟裕等反“掃蕩”,日軍疲于奔命
1941年2月13日,泰州國民黨李長江部近3萬人公開投敵,蘇北“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為維持這一局面,針對李長江的投降行徑,2月18日,陳毅、劉少奇發布討伐令:李長江率部投敵,叛國殃民,“本軍為堅持抗敵,保衛蘇北,決予討伐該逆”。當天,粟裕率第1師3個旅發起“討李戰役”。此役,李長江部被殲5千多人,2個支隊反正,其本人率百余人敗逃。捷報傳到延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異常高興。2月24日,毛澤東致電重慶的周恩來:“李長江叛變,陳毅率新四軍討伐,20日占領泰州,俘獲人槍數千,李率數百人西逃,逆部有兩個支隊反正,望廣為宣傳”。
“討李戰役”勝利,沒有改變國民黨親日派的投降浪潮。他們推行“降日反共,曲線救國”政策,默許甚至指派部分軍隊和官員投降日本,與日軍一道進攻我抗日根據地。日軍針對“國共大破裂”的狀況,開始瘋狂地進攻我抗日根據地,并捕捉新四軍主力作戰。2月18日,日軍由黃橋、如皋、南通直撲海安、東臺等地,捕捉新四軍主力,進而“掃蕩”軍部所在地的鹽城。粟裕第1師時而西移,時而東出,讓“掃蕩”日軍處處撲空。正當日軍疲憊不堪之時,粟裕率部集中兵力發起進攻,相繼攻克泰興、靖江、東臺、南通、如皋地區。6月22日,在我軍部主動撤離、主力跳出敵包圍圈后,日軍鹽城撲空。趁敵后方空虛,葉飛率第1師第1旅,圍困了敵南浦旅團駐地泰州,相繼攻克黃橋、古溪等地,殲敵1千多人。日軍南北折返,疲于奔命,顧此失彼,被動挨打,8月底,結束了對蘇北、蘇中地區大規模“掃蕩”。
反“掃蕩”結束,新四軍開始收拾頑軍韓德勤部。10月20日晚,陳毅命令:彭雪楓部、黃克誠部和獨立旅5個團,向奪占我程道口的韓德勤保安第3縱隊司令王光夏部發起猛攻,殲頑軍140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14挺等,粉碎了韓德勤接應湯恩伯集團東進的計劃,鞏固和發展了淮海、皖東北根據地。
日軍對蘇北、蘇中地區進行“掃蕩”的同時,對津浦路西第2師防區也進行了瘋狂“掃蕩”。為粉碎“掃蕩”,副師長羅炳輝采用集中伏擊和運動游擊相結合的“梅花戰術”,打得日軍首尾不能相顧。3、4月羅炳輝率部在天(長)儀(征)揚(州)一線同時出擊,進行反點、線連續作戰。4月14日,襲擾天長。17日,大戰金牛山,斃傷日軍200多人,偽軍300多人。
不久,國民黨為將第2師擠出路西,桂頑出動第171師、第8、10游擊縱隊,進攻淮南路西根據地,桂頑第172師集結于巢縣附近、第48軍2個師隱伏于壽縣以西以配合行動。11月15日,張云逸、羅炳輝決定,成立由第6旅旅長譚希林,路西聯防司令鄭抱真、政委兼地委書記黃巖,第4旅旅長梁從學、政委王集成組成的野戰司令部。次日,向大橋駐地桂頑第171師511團發起猛烈進攻。“大橋戰役”全殲桂頑2個營,挫敗了桂頑的瘋狂氣焰,鞏固了路西根據地。
日軍鹽阜“大掃蕩”撲空后,錯誤地判斷新四軍軍部轉移到皖江地區。便從南京、蕪湖、銅陵等地調集6千多兵力,分別秘密集結于巢縣縣城、散兵,含山東關,無為襄安、開城,廬江盛家橋等地。1943年3月17日,日軍兵分八路,從東、西、南三面向第7師所在地的巢無中心區進行奔襲“掃蕩”。第7師當機立斷,主力冒雨突圍,日軍圍殲計劃落空。次日,第7師主力以“敵進我退,分散游擊”戰術從敵側背襲擊敵人,加之,地方武裝廣泛開展“麻雀戰”,到3月24日,日軍不得不以傷亡300多人的代價結束了歷時一周的“大掃蕩”。日軍“掃蕩”結束,桂頑第176師538團又于11月2日由盛家橋出動,突襲巢無中心區嚴家橋、牌樓等地。20日,第176師分三路向槐林嘴、笑泉口一線進犯。22日晚,第7師主力在磨盤山給頑軍以殲滅性打擊,全殲頑軍1100多人。在日、偽、頑夾擊中,第7師堅持和發展了皖江抗日根據地,溝通保持了第2、5、6師的戰略聯系,牽制了國民黨軍的東進。
(未完待續)
(袁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