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10年前,本報報道了淮南市鳳臺縣丁集鎮(zhèn)郭徐村村民李文傳父子守護烈士墓的事跡。今年5月,李文傳、李學成、李杰祖孫三代人榮獲“中國好人”稱號。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7月1日上午,鳳臺縣板張集烈士陵園里回響著入黨誓詞。來自鳳臺縣統(tǒng)計局、壽縣豐莊鎮(zhèn)等單位的近60名黨員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隨后,李學成帶領(lǐng)黨員們參觀陵園,向他們講述長眠陵園的革命烈士的事跡。
今年52歲的李學成告訴記者:“這幾天有20多家單位來陵園開展教育活動。”李文傳、李學成、李杰祖孫三代,接力守護烈士墓69年。
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鳳臺縣丁集鎮(zhèn)西4公里處。陵園內(nèi)蒼松翠柏環(huán)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屹立中央。陵園里長眠著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解放鳳臺而英勇獻身的10多位革命烈士。該陵園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一句承諾,擔起守墓職責
據(jù)陵園墓碑記載,1948年在解放鳳臺的戰(zhàn)斗中,12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光榮犧牲,后來被安葬在板張集西的一片田野里。李學成介紹,父親李文傳告訴他,當時部隊首長臨走時囑托一直在忙前忙后的村民李文傳:“小李呀,這些烈士多是遠在他鄉(xiāng)的人,你就算他們的親人吧,要守護他們的英魂!”時年16歲的李文傳含著淚,堅定地點了點頭,從此擔負起看護烈士墓地的重任。
最初,烈士墓地就是一二畝地的荒灘,有幾個墳頭,茅草長得很高,連路都沒有。為了讓墓地有較好的環(huán)境,李文傳來回40多公里,用平板車拉來了一小車松樹,在每一位烈士的墳前都栽了一棵。此后多年,李文傳堅持在墓地添土植樹,精心守護。春天,他修剪培土;夏天,他動員家人擔水澆灌;成家后,他還帶著子女一起守墓。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shù)剡M行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烈士墓周圍的農(nóng)田都改種了水稻。每逢午季,水大量地滲進烈士墓。李文傳頂著烈日,帶著老伴和兒子,連續(xù)大干4天,在烈士墓周圍開挖了一條排水溝。為了方便人們前來祭掃,李文傳用架子車從200米開外的地方取土墊路,修出一條通往烈士墓的路。
李文傳還自學有關(guān)革命歷史知識,向祭掃烈士墓的人講述英雄的事跡。
隨著年紀增長,李文傳的身體越來越差,對烈士墓也越來越難以割舍。“在父親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每天都要到烈士墓前待很久。我們勸他少出門,不要受了風寒,但是怎么也勸不住。”李學成告訴記者。2004年3月,李文傳突發(fā)心臟病,在彌留之際,拉著李學成的手,反復念叨:“烈士、陵墓、要看守好……”“爸,你放心,我一定幫你守護好烈士們!”李學成流著淚向父親承諾道。71歲的李文傳溘然長逝。按照他生前的遺愿,他被安葬在離烈士墓不遠的地方。
父親囑托,兒子主動“接棒”
李學成是李文傳的二兒子,從1977年跟著父親守墓,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40年。李學成說,他小時候經(jīng)常聽父親講烈士故事,放學或者放假時,都會幫著父親在烈士墓周圍撿拾垃圾,當小解說員。耳濡目染之下,李學成對烈士墓有了特殊的感情,李文傳也漸漸將他視為自己的接班人。2004年,李學成被聘為板張集烈士陵園管理員。
就在李文傳去世的當年,鳳臺縣老齡委和新四軍研究會發(fā)出倡議,籌建板張集烈士陵園。社會各界紛紛捐款,共籌得260余萬元建設(shè)資金。重建烈士陵園需占用土地,李學成主動拿出自家的兩畝多好地與陵園沿邊地塊的村民進行調(diào)換。
在建烈士陵園的日日夜夜,李學成吃住在工地,白天幫施工人員搬運材料,夜晚負責看管建筑材料。陵園要栽植各類花木,從運輸樹苗到打穴、栽植,他全程參加,還發(fā)動妻兒一起上陣,就連70多歲的老母親也忙著送茶送水。
2005年,板張集烈士陵園建成,豎起了烈士紀念碑,還修通了通向陵園的水泥路。2007年,陵園進行擴建,建了一座“鳳臺縣板張集革命歷史展覽館”。
2009年,烈士陵園被命名為“淮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天,李學成來到父親墳前,一邊摸著墓碑,一邊輕聲地說:“爹,您把守墓的重擔交給了我。烈士的陵墓都很好,今天還被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您可以放心了。”2012年,烈士陵園又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的那一天,李學成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告訴記者“自己傻笑了一整天”。
2013年,當?shù)卣诹沂苛陥@立了一塊烈士名錄碑,把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來犧牲的烈士名字全部鐫刻在碑上。“每一個烈士的名字都是一段革命的歷史,都蘊含有英雄的精神。”李學成為了傳揚英雄們的事跡,就按著烈士名錄去查詢史料,向參觀者講解烈士們的事跡。
看護陵園非常辛苦,李學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僅平整陵園里的地,一年下來就相當于平整了數(shù)百畝;鋤地時天越熱越利于樹木生長,每年他都要趁著夏季太陽最熱的時候干活,每天在陵園里一干就是幾個小時。李學成告訴記者,隨著陵園的名氣越來越大,一年四季,都不斷有人前來緬懷先烈,尤其是清明節(jié)、“七一”、烈士紀念日等特殊日子,都有不少單位組織人員前來陵園,進行入黨、入團宣誓,開展教育活動,學習英雄精神。“還有許多人是自發(fā)來的,有不少是家長帶著孩子專程趕來的。看到烈士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我再累都值!”李學成說。
如今,幾經(jīng)擴建,陵園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個占地12畝,擁有樹木等近5000棵,集路、橋、亭、林、門、碑、雕、館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陵園。陵園建成對外開放后的10余年來,接待參觀展覽、憑吊英烈的人數(shù)已達10多萬人次。
薪火相傳,第三代守護英靈
李學成告訴記者,從2004年起,每年春節(jié)、清明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他都學著父親當年帶自己的方式,帶領(lǐng)兒子一家人到烈士墓前,像祭拜祖先一樣告慰英雄們,這一特殊家訓傳承至今。
來陵園的人多了,難免會留下垃圾,給管理帶來麻煩。為了讓陵園整潔,李學成白天清理衛(wèi)生,晚上有時就睡在陵園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剪枝、修葉、除塵、擦拭……
烈士陵園只有李學成一個管理員,忙不過來時,他就喊來全家人一起幫忙。老母親、妻子、兒子、兒媳、孫子,大家齊上陣,把陵園修整好、照顧好。1991年出生的李杰是李學成的三兒子,從2003年起跟著父親去守墓,到現(xiàn)在也有14個年頭了。李杰心疼父親,只要有時間,就會幫父親一起看守烈士陵園,為墓地除草,為陵園花草、樹苗打農(nóng)藥、施肥。
2014年春節(jié),大雪紛飛。李學成在護園過程中,一不小心,摔個仰面朝天,傷到后腦勺,昏迷不醒,經(jīng)搶救才撿回一條命。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護園的決心。
這幾年,李學成由于傷病,體力較差,便對李杰說:“等我干不動了,這份擔子就由你接了,這是你爺爺?shù)倪z訓。”李杰聽從父親的話,走上了爺爺和父親相傳的守墓路。李杰說:“爺爺和父親已經(jīng)守了近70年,將來父親干不動的時候我要接過這個接力棒,把烈士墓繼續(xù)守護下去!”
采訪過程中,恰好遇到鳳臺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老同志前來陵園祭掃。老同志表示,如果不是李文傳祖孫三代守墓,這塊墓地不一定能保存下來,也正是他們這么多年來的奉獻和看護,給人們留下了追憶烈士事跡、學習英雄精神的家園。
李學成夫婦有一個5歲的孫女李思佳。老兩口空閑的時候就和小孫女講述革命英烈的故事。如今,在板張集烈士陵園里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李思佳的身影。
這個小女孩不時俯下身子,幫著爺爺奶奶撿起陵園里的垃圾……
圖:近日,李學成在宣講烈士事跡。(淮南市文明辦供圖)
(安徽日報記者 李浩)
(《安徽日報》7月5日11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