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是各個地方工作的重中之重,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地方對扶貧政策的理解缺乏長遠性和系統性,只顧短期成績,不顧長久效益,隨意上馬項目,造成了人、財、物的浪費,如何有計劃有步驟扶貧?淮南市潘集區作了有益的探索——讓脫貧攻堅見長效
做好“雙引導” 有效銜接精準識別與項目推進
8月25日,記者來到淮南市潘集區古溝回族鄉,在該鄉扶貧辦公室內,每個辦公桌上都放著一本厚厚的扶貧手冊。記者翻閱發現,數百頁的手冊內,主要內容都是古溝鄉貧困戶信息,從貧困戶的家庭住址、致貧原因到聯系方式,十分詳盡。“這是在前期上門入戶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的基礎上編制的,有了這本手冊,我們就能掌握全鄉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方便今后制定有針對性的扶貧計劃和措施。”古溝鄉黨委副書記陳國道介紹說。
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是脫貧攻堅有效實施的基礎。實際工作中,對貧困戶資格認定把關不嚴、摸排調查不到位的現象依然存在。古溝鄉今年就在排查中,取消了兩名貧困戶的資格。陳國道告訴記者,由于許多貧困戶的隱性資產難以掌握,在資格認定上易存在偏差。“這就需要對貧困戶進行動態管理,每月每周都要派工作人員入戶了解貧困戶信息。”
當天,記者跟隨古溝鄉扶貧工作人員入戶調查,走訪了十幾戶貧困戶。每到一戶,工作人員都會與貧困戶攀談許久,打聽他們近期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脫貧需求。“孩子今年畢業參加工作,家里負擔輕了,很快就能脫貧。”古溝鄉安圩村一位貧困戶告訴記者說。
除了精準掌握貧困戶信息,扶貧工作人員上門入戶更重要的職責是向廣大貧困戶宣傳脫貧政策,引導他們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了解認知到掌握是一個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送政策上門,講解宣傳之外,更要幫助貧困戶選擇適合自己的脫貧政策和措施。”潘集區賀疃鎮黨委委員丁曉東介紹,扶貧工作人員要做好“雙引導”,既要讓貧困戶了解扶貧政策,也要想辦法把好的扶貧措施送到貧困戶手里。
賀疃鎮楊祠村村民楊榮昌2007年因尿毒癥進行腎臟移植手術,高昂的治療費用加上術后每年十幾萬元的醫藥費成了家里巨大的經濟負擔,一家人的生活也陷入困境。脫貧攻堅實施以來,丁曉東主動與楊榮昌對接,幫助楊榮昌申請了酥瓜種植扶貧項目,向他發放了1萬元的扶貧資金,還幫助他辦理了5萬元的無抵押、無利息的小額貸款。“種瓜活不累,效益高,一畝地能實現凈收益3000元,俺對脫貧有信心。”楊榮昌說。
內外聯動 補強脫貧短板
如何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能否具有后勁、實現長效的關鍵。為此,潘集區多地積極采取措施,整合當地現有資源,努力強化脫貧內生動力。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古溝鄉農民工創業園,在園內的淮南市吉鑫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緊張地趕制衣服。在公司的100余名職工中,有11位是來自當地的貧困戶家庭。“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可方便啦。”古溝鄉高湖村貧困戶高久連告訴記者。
陳國道介紹,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古溝鄉摸排了當地17家小微企業,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推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企業就業。“鄉里的企業以窯廠、米面加工、服裝制造為主,用工需求大,技術要求低,我們發動貧困戶進企業就業,既能解決企業的用工問題,還能為貧困戶找到生活門路。”
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立足產業,方能長久。潘集區作為淮南市的農業大區,農業一直是當地的主要產業,近年來,潘集區一直注重發揮農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以他們為引領發展相關扶貧產業,惠及不少貧困群眾。
潘集區高皇鎮與當地的淮南天源和順生物科技研發有限公司合作,創辦了食用菌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在車間內就業。有些貧困戶利用土地入股的形式,不僅能取得土地流轉費,每年還能從公司獲得流轉費25%的分紅。
在公司就業學到了技術,每年又有一定的分紅,貧困戶有了技術和資金基礎,甚至走上了自我發展的道路。高皇鎮張崗村村民張井忠2014年開始栽培食用菌,如今年均純收入已經達到4萬元。“公司提供菌種,還派技術人員指導種植技術,生產上根本不用俺們多操心。”張井忠高興地說。
“在一些產業基礎薄弱、資源缺乏的地區,吸引外力參與脫貧攻堅,發揮內外聯動效應更為重要。”潘集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記者了解到,古溝鄉新河村為了加快脫貧進程,今年與北京一家企業合作,在村里流轉了60畝土地,用于新型甜瓜種植。種苗由公司提供,種植與管理技術也由公司派人指導,產品最后由公司回收,進入北京市場銷售。“新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附加值高,效益更明顯。”古溝鄉黨委副書記陳國道分析說。
近年來,淮南市剪紙工藝發展迅速,古溝鄉專門邀請了當地的剪紙專家,為鄉里的貧困戶進行了一個月的技術培訓,并利用農村女性勞動力充裕的有利條件,與淮南市剪紙企業合作,組建了手工剪紙生產基地,為貧困群眾找到了一條脫貧新門路。“巧借外部資源助力脫貧攻堅,比貧困地區單打獨斗優勢更大。”陳國道說。
管控風險選對路子 保障貧困戶權益
隨著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終點線的不斷臨近,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更為緊迫。壓力之下,有些地方對扶貧政策的理解缺乏長遠性和系統性,只顧短期成績,不顧長久效益,隨意上馬項目,造成了人、財、物的浪費。因此,相關人士認為,在貧困地區實施脫貧攻堅,還須通盤考慮、認真布局。
“政策怎么執行,項目如何落實,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認真調研才能決定的。”高皇鎮黨委書記蘇章告訴記者,高皇鎮地處淮河北岸,整個鎮子位于湯漁湖行蓄洪區,在農業生產上存在諸多客觀不利條件。“在脫貧攻堅中,不利于發展傳統農業項目,只能走食用菌種植、水產養殖等新型農業產業化路子,這樣才能盡可能地規避風險,變地形劣勢為產業優勢。”
近年來,金融扶貧由于其“四兩撥千斤”的扶貧效應,正成為多地力推的一項扶貧措施,通過扶貧專項資金和針對貧困戶的小額免息貸款入股企業的方式,貧困群眾能夠享受到實實在在的金融紅利。不過,如何防范金融扶貧中存在的資金風險,也正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
“錢怎么用、往哪投、能不能收回效益,這些問題必須要在事前做好研判。”陳國道介紹,以貧困戶的名義進行投資,必須要保護好貧困戶的權益。為此,古溝鄉在推行金融扶貧時,對企業的選擇十分謹慎。“只選擇那些企業信譽好、發展后勁足和生產效益好的企業進行入股,這樣既能保證資金安全,還能保障投資效益 ”
目前,針對貧困戶的小額貸款大多流向農村中的小微企業,而對部分有較大融資缺口的龍頭企業投資不足。“企業融資額度大,如果吸納了部分貧困戶的貸資,仍需要向金融機構貸款,在程序上比較麻煩。”淮南市天源和順生物科技研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傳仕建議,鄉鎮政府可對貧困戶的貸資重新整合,化零為整,再統一進行投資。“畢竟讓錢流向規模化企業,更易規避風險。”張傳仕說。
(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 范孝東 通訊員 李銳)
(《安徽日報》8月31日11版頭條報道)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