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化集團變革老制度,建立新機制,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激發人才能量,開創眾人劃槳開大船的嶄新局面——人才力量激發“工匠精神”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造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工匠精神”的表述,說到了淮化集團每一個職工的心坎上,既讓人深受鼓舞,同時感到了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淮化集團構建“人本工程”,盤活人力資源,努力營造人才生態環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激發出人才迸發的正能量,而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更讓每一位淮化人深切地感受到,成為大國工匠,淮化責無旁貸。
強化人才培養 打造人才硅谷
淮化科技研發中心被國家科技部等部委評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綜合能耗榮獲“全國合成氨綜合能耗標桿企業第二名”;企業自主研發的火箭推進劑,以優秀的品質使淮化成為國家航天工業值得信賴的供應商……
瞄準科技制高點,淮化集團制定了人才發展規劃,通過轉變思想觀念、強化制度建設、提升人員素質、錘煉隊伍作風等多視角、全方位的革故鼎新,變革老做法,創造新思路。
為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淮化集團推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動態管理辦法,今年6月通過“三評一考”,完成408名專技人員年度考核聘用工作,實現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積極推進青年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建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下發《淮化集團大學生實習成長與綜合管理考核辦法》,明晰大學生成長路徑與發展目標,積極營造青年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軟環境。
在淮化科技研發中心,新型煤氣化工程技術中心、硝化工程中心、煤化工領域博士后工作站不斷發揮人才優勢,為淮化科技研發隊伍“大兵團”科技攻關提供了良好環境。
構建成長機制 壯大人才梯隊
今年,合成氨廠二車間合成氣機組由外協人員檢修后機組產生振動,無法達到滿負荷生產,“首席員工”高巍毅然領命,認真查找問題,通過十余天的努力,使機組一次試車就達到了額定轉速,為企業節省幾十萬元的檢修費用。像高巍這樣的“多面能手”,淮化集團還有很多,這得益于企業堅持不懈的人才培養機制。
淮化集團成立了“專業技術人才庫”,完善“后備人才庫”。開展了基層班子、基層員工兩個層次的民主推薦后備干部工作,把德、能、勤、績、廉的各方面表現突出、業務精湛的優秀員工納入兩大人才庫進行儲備。
為延伸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企業在原技師崗位的層級之上增設了“首席員工”的層級,享受中層管理人員副科級待遇,“首席員工”已經成為領軍人物。
為激發核心人才活力,企業提高大學生工資標準,享受實習期年度津貼;積極為中青年人才申報淮南市“專家人才庫”、申報政府津貼,通過出臺“返聘管理辦法”等方式聚人才、聚能才。
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為企業發展鉚足了后勁。
構建創新體系 “金點子”助推發展
為激發全體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淮化集團制定“智慧淮化”創新體系實施辦法,以構建“133體系”創建為引領,開通“創客空間”一體化網絡創新管控平臺,成立安全生產工藝、經營管理、企業文化推進組三個專業推進組,實現個人自主上傳、職能審核、終審評定三級流程。
同時,淮化集團首次建立“內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根據創造經濟效益情況,在2個年度內實行500-2000元月度“獎勵分紅”。創新體系實施以來,今年上半年共提出創新成果210余項,45項優秀成果受到表彰。
以“勝任崗位的就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為導向,企業開展“名師帶高徒”、“崗位練兵”、“技術大比武”等寓學習、演練、交流、提高為一體的綜合性培訓活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生動局面。
緊盯技術難題,成立攻關小組;建立大師工作室,發揮技能“大拿”作用;鼓勵全員創新,開展“萬條合理化建議”活動……
如今,淮化集團正在成為聚才的“磁場”、創業的“熱土”,不僅一線關鍵崗位和技術崗位人才流失現象得到有力遏制,而且為集團公司“走出去”發展戰略輸送了一批高素質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在與國際接軌,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征程中,淮化集團的“工匠”生機勃勃!
(記者 柏 松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