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實體經濟,堅持綠色發展,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闊步邁向新時代——激發綠色活力 回應人民期待
“長期以來,新橋國際產業園始終堅持并大力推動綠色發展。讓大家興奮的是,十九大報告對建設生態文明和推進綠色發展都有重要論述。”日前,記者探訪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時,園區負責人如是說。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新橋國際產業園迅速掀起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奮力開拓園區科學發展新征程,堅定不移朝著打造合肥航空港經濟實驗區核心板塊目標闊步邁進,不斷地以實際行動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讓十九大精神在園區落地生根。
堅守實體經濟,打造經濟實驗區核心板塊
安徽漢邦日化有限公司5000平方米的30萬級凈化生產車間內,多功能全自動濕巾生產線上機械手正快速運行,一旁著裝整齊的工人則緊張地裝箱。公司負責人介紹稱,今年“雙十一”當天,公司生產的某品牌濕巾銷售額達到3000多萬元。下一步公司將按照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目光更多地瞄向高端市場和國外市場。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新橋國際產業園負責人稱,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園區應在構建壽縣“南工北旅生態縣”、推動五大發展美好淮南建設中找準坐標定位,主動擔當作為。
園區負責人表示,園區將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按照“產城一體、宜居宜業”戰略定位,借力合肥大發展優勢,致力于發展成為“合肥航空港經濟實驗區的核心區和先行區,合淮工業走廊橋頭堡,全市‘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的主陣地,壽縣‘南工北旅’生態縣和‘兩新五帶’的重要增長極”,以電子電氣、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著力打造合肥航空港經濟實驗區核心板塊。
堅持綠色發展,嚴把準入關推進產業集群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
中信格義循環經濟有限公司展覽館內,用小麥、玉米、大豆等秸稈制成的豐富紙品讓人眼前一亮,同樣源自這些原料的各種工藝品更是讓人嘖嘖稱奇。這是一家專業從事農林廢棄物資源化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及相關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50余項專利技術和科技成果,已承接2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年綜合利用小麥秸稈13萬噸,棉花、玉米、大豆等秸稈約5萬噸。
中信格義是新橋國際產業園堅持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園區負責人稱,園區牢固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把產業準入關和投資強度關,突出高新和戰新企業培育和引進,杜絕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企業落戶園區;全力推進集群承接,啟動“雙千畝”家電產業園和汽車裝備制造產業園規劃建設;以中信格義為龍頭,加快環保裝備產業上下游及關鍵環節產業培育和引進,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不斷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處于新橋國際產業園核心位置的恒大陽光半島項目占地約7958畝,其中水體綠地面積達到4234畝。項目負責人介紹稱,項目規劃有高層、洋房等多類型住宅,集中商業、超五星級酒店、水上娛樂項目、圣湖湖景等多功能業態,將打造成一座集文化創意、主題商業、時尚娛樂、健康生活及生態住宅為一體的大型文旅項目。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新橋國際產業園負責人對記者說,園區在夯實產業基礎的同時,充分注重產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配套水平,全力推進共享集聚發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園區正加快推進恒大陽光半島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年內將開通新橋園區至合肥市區公交線路,造福兩地人民;在已建成40萬平方米安置房基礎上,再規劃建設58萬平方米安置房,讓轄區群眾共享園區發展成果;積極推進萬博科技職業學院和安醫專新橋校區建設,加快推進合肥五十中和西園小學新橋校區建設,啟動壽縣一中新橋校區和新橋三級醫院規劃建設,促進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向園區集聚,切實保障園區廣大群眾就醫及子女上學需求,加快構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空港新城。
(記者 吳巍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