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氣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淮南市將文化產業擺上了優先發展的位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政策資金引導,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化發展活力進一步迸發,文旅強市建設穩步推進。
公共文化奏響惠民樂民的樂章
2017年12月25日下午,淮南市毛集實驗區毛集鎮張王村村委會大院熱鬧非常,淮南藝術劇院“宣傳十九大 文藝進基層”活動演出在這里精彩上演。“節目很好看,既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又給我們送來了十九大的精神糧食。”該村黨支部書記周傳霞說。
送文藝進基層,是淮南文化惠民的一個縮影。五年來,淮南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形成,全市6個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7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個博物館,共92個文化場館全部提質達標。群眾文化生活更加繁榮,“大地歡歌”社會文化展示活動蓬勃開展,幾年來,全市“送戲進萬村”文藝演出5944場、放映公益電影38137場,為農家書屋添置配送圖書216325冊,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文藝創作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五年來,淮南市文化戰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群眾文化、少兒京劇、書畫創作等文藝創作展演先后榮獲多項國家、省級重要獎項。
舞蹈《千里長淮一條線》榮獲第十六屆全國“群星獎”;廣場舞《希望的田野》獲全省大賽一等獎,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廣場舞大賽;花鼓燈舞蹈《家鄉的紅繡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第十七屆藝術節;少兒京劇小選手連續榮獲第19屆、第20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俺爺爺的花鼓燈》、《鳳橋明月》獲省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動畫片《風生水起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廣播劇《生命速遞》獲省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2016年、2017年淮南市選調節目分別榮獲省六一少兒文藝調演一等獎。
文化產業鋪開蓬勃發展的畫卷
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淮南市在《淮南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確立到2020年底,淮南市建成為淮河流域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中心之一和“合肥都市圈”文化產業增長重地的總體目標。
五年來,該市圍繞這一總體目標,加速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其中,2016年實現14.58億元,增長18.3%。全市有13個項目躋身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4個項目入選文化部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全省民營文化企業100強增至19家(次),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增至2家。動漫系列片《淮南子傳奇》榮獲中國動畫學會“美猴獎”和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動畫片獎。淮南樂森黑馬樂器有限公司榮獲“2013-201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稱號。
文遺保護講好文脈傳承的故事
淮南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豐富。五年來,淮南扎實推進文物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日寇侵華淮南罪行遺址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通“萬人坑”教育館201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16年被國家14個部委公布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17年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實現了淮南“零”的突破。《淮南市壽州古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代表作名錄,成功承辦全國“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學術研討會。豆腐傳統制作技藝成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并精彩亮相米蘭世博會中國館。 (李東華)
(人民網1月16日首頁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