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她布滿老繭的手,記者讀出了她奮斗的故事。
二十年前,劉琴嫁到太平村,一家人靠著一畝八分地的微薄收入艱難度日。自立自強的她,立志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看到當地肉牛的需求量在增加,她動了心。
劉琴:那是1998年的事情,回娘家借了3000多塊錢,買了三頭牛回來養。我們家里一直都在養牛,從小就是放牛。
劉琴的創業之旅就這樣開始了。養牛場自己蓋,草料自己割。每天,除了照顧好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剩余的時間都在養牛場里忙碌。一年后,牛賣了,劉琴第一次賺到了3000多元。
劉琴:高興地可了不得,接著又去買了輛自行車,現在那輛自行車我還留著,永久牌的。
2002年前后,劉琴的養牛場發生了一次疫病。那一年,雖然一分錢沒有賺到,卻讓劉琴明白,僅憑經驗養牛已經不行了。
劉琴:我們也要科學養殖。經常參加農民培訓班、養殖培訓班,只要有學習機會,我都去聽,還去買一些書籍,同行之間互相交流。
三頭、二十頭、一百頭,劉琴的牛越養越多。2012年,她注冊成立了劉琴養牛場,注冊資金1000萬元,年出欄量達到了400多頭。劉琴富了,可是太平村大多數村民還沒脫貧,他們不愿出去就業,但又苦于窩在村里找不到通向富裕的道路。劉琴就把自己的養牛經驗教給村民。這些年來,在劉琴的帶領下,太平村已經有幾十戶村民通過養牛,走上了致富之路,太平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村。
劉琴:總書記都講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人只要沒有懶惰思想,只要你勤奮,一個家庭肯定會好的。
從201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今年劉琴已經是第六年上兩會,今年她帶來的是關于解決養殖業用地難、融資難問題的建議。劉琴說,作為基層代表,就要為農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實事。
劉琴:養殖業目前來講還是存在著用地難、融資難,我們要為我們當地的農民呼吁一下,希望政府還要支持養殖業。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王 利 吳晶晶)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3月7日《新聞和報紙摘要》播發)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