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是黨的火炬在安徽最早點燃、黨的旗幟在安徽最早舉起的地方。1923年冬,安徽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小甸集特別支部在壽縣小甸鎮成立。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且處于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壽縣一直是我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近年來,該縣以產業脫貧為抓手,發揮大戶傳幫帶效應,鼓勵先富帶動后富,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同時,注重落實政策,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為貧困戶減負節流,鞏固脫貧成效。
大戶帶動,扶貧幫一把
臨近中午,壽縣劉崗鎮煙店村貧困戶張永好仍未回家。記者詢問獲知,他一大早就出去放鵝了。“自從養了一群大白鵝,他一天都閑不住。”張永好的鄰居說。
說話間,一群大白鵝出現在記者的視線中,張永好正拿著竹竿小心驅趕著。見家里來人了,張永好將鵝群趕至圈內安置好后,熱情地同記者攀談起來。“天氣冷了,讓鵝多吃點、好長肉,俺就靠它們脫貧呢!”張永好說。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煙店村發動村里的種養大戶通過產業幫扶等舉措,帶動貧困戶脫貧。張永好是村里的產業幫扶對象,他愛人患有心臟病,多年來求醫買藥花了不少錢。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倆的勞動和生活能力越來越差。從去年開始,張永好開始飼養100多只皖西大白鵝,好日子又有了盼頭。“哪里來的錢買這么多鵝苗?”“鵝苗不要錢,都是村里的養殖大戶免費送給俺們的。”張永好告訴記者。
原來,煙店村委會與養殖白鵝的貧困戶簽訂協議,由養殖企業免費提供鵝苗和技術指導;成鵝后再由企業全部按市場價回收付款,貧困戶沒有任何后顧之憂。據煙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周井輝介紹,產業幫扶得到了當地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的積極支持,貧困戶的鵝苗就是劉崗鎮養殖大戶張世平免費提供的。
記者采訪得知,張世平共向煙店等3個村的173戶貧困戶免費發放了價值30余萬元的鵝苗。“多年來,我一直在鎮上經營農業,在好幾個村都流轉了土地,當地群眾對我的事業很支持。如今,他們有困難,我也要幫一把。”張世平說。
記者隨后來到張世平經營的千畝蔬菜基地,10余位農民正在田里忙活。該基地共吸納煙店及周邊村的80多名貧困戶就業。遇到農忙時節,有些貧困戶月收入甚至超過了1800元。“干農活是俺們的老本行,每天還有60塊的工資,實惠著呢!”煙店村貧困戶王延芝告訴記者。
互幫互助,結對拔“窮根”
除了大戶的傳幫帶,貧困戶互幫互助也在壽縣的鄉村上演。壽縣迎河鎮大臺村讓已脫貧戶與未脫貧戶結對互助,通過開展一系列“互助、互幫、互學、互促、互比,共提高”等活動,讓扶貧政策深入人心,幫扶措施落到實處。“成立了11個互助組,覆蓋全村24個村民組、30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大臺村黨總支書記李東升介紹。
村民潘廣桂由于身體殘疾,勞動能力弱,2014年5月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村“兩委”幫扶下開始發展個人產業,養20頭豬,2016年順利脫貧。脫貧之后的潘廣桂沒有松懈下來,今年他在村里的幫扶下養殖了2000只皖西白鵝,還主動幫扶了20戶貧困戶。“黨的好政策讓俺脫貧了,現在也要幫幫那些沒脫貧的鄉親。”潘廣桂興奮地說。
迎河鎮有關同志介紹,脫貧政策涉及十大工程之多,各戶需求都不相同。雖然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定期走訪,隨時交心,但也有照顧不到、信息交互不及時的時候。“貧困戶聯田并埂,組連戶通,互幫互助,及時有效。”
先脫貧帶動后脫貧,先致富帶動后致富。為了讓潘廣桂這樣脫貧帶富的成為多數,迎河鎮把互助組的規格定位“三三兩兩”,每個互助組貧困戶規模在10戶至20戶之間,一個脫貧戶盡量幫助1至2名貧困戶,在實踐中可操作性強,避免成為“名單上的互助組”,使互助不流于形式。
村民穆志美2016年成功脫貧后,也積極參與村里的互助活動,還被選為第二互助組組長。為了更好地幫助其他貧困戶,穆志美經常把幫扶的貧困戶請到自己家中,給大家介紹政策的同時,又能了解貧困戶的需求。“前兩天穆志美把村扶貧工作隊捐的無花果樹苗送到俺家,還給俺種上,還替俺辦好了慢性重癥的證明,這下瞧病不愁了。”年近90歲高齡的貧困戶朱樹林豎起了大拇指。
減負節流,實現“不返貧”
“貧困戶要想穩定脫貧,不返貧,除了開源,更重要的是節流,確保減少支出。”在壽縣茶庵鎮,黨委書記夏先賓向記者介紹,為了防止貧困戶返貧,穩定脫貧成效,茶庵鎮做足了為貧困戶減支的文章。
茶庵鎮位于壽縣南部,屬江淮分水嶺鄉鎮,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41戶6327人,貧困發生率為19%。農業基礎差,貧困發生率高,脫貧戶有再度返貧的風險。
“調研發現,貧困戶返貧的最大因素還是因病和因學,所以落實健康和教育扶貧政策尤為重要。”夏先賓介紹,茶庵鎮為每一個貧困戶家庭發放、張貼健康扶貧宣傳資料,財政代繳新農合參保費用,為貧困人口辦理醫療服務證、慢性病證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到健康扶貧全覆蓋。全鎮教育扶貧政策應享盡享,2018年,全鎮享受教育扶貧1116人。
與此同時,2017年至2018年,享受危房改造200戶,補助資金225.8萬元。加強有勞動力人員的技能培訓,做到“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茶庵鎮還積極拓展就業渠道,設立貧困戶護林員、保潔員、看水員等公益性崗位,92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6年以來兩年,投入項目資金6250余萬元,修筑通組水泥路近46公里,硬化渠道19.8公里,修建涵閘橋100余座,大范圍較好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地生根,讓茶庵鎮的貧困群眾減得了負、增得了收,讓脫貧攻堅工作接地氣、看得見、摸得著,實現群眾得實惠,發展可持續,脫貧致富步伐鏗鏘有力。
記者手記
壽縣是我省農業大縣,人口多、產業基礎薄,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重要瓶頸。脫貧攻堅實施以來,該縣立足發展實際,依托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將產業短板變為扶貧優勢的同時,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走一條脫貧發展持續之路。
(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
(《安徽日報》12月10日一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