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以“形勢再緊不緊民生資金,支出再減不減民生投入”的總要求,始終堅持為民謀利、由民監督、從民所愿,將這項“德政工程”落在百姓“心坎上”。
人民數字合肥電(王 鶴 通訊員 余其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工程的實施,要從入民心,如何入民心入手,就要真正把握好百姓心之所想、所期。
安徽省淮南市以“形勢再緊不緊民生資金,支出再減不減民生投入”的總要求,始終堅持為民謀利、由民監督、從民所愿,將這項“德政工程”落在百姓“心坎上”。
為民謀利,民生工程“入民心”
如何真正把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淮南市的做法是,堅持把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實際問題納入民生工程中去,在民情、民憂、民生上狠下功夫,進而有效推進。
淮南市文廣新局統一集中采購藝術表演團體,滿足基層群眾觀看演出的需求;潘集區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試點舉辦“公建民營”式普惠性鄉鎮中心幼兒園11所,破解農村幼教發展瓶頸;鳳臺縣把采煤沉陷搬遷安置區內敬老院、飲水工程、清潔工程、文化站、衛生室和污水處理站等民生工程項目管護通過招標由物業公司統一管理……
淮南市通過實施《淮南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試點方案》和《淮南市民生工程建后管養實行政府購買服務辦法》,選擇一批民生工程建后管養項目開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2015年,各級財政安排建后管養資金3545.38萬元。
為民解憂,用好民生“救命錢”
“如果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我的命早就沒了。想到這些,雖然患病我也感覺精神好很多”。談到自己被惠及的民生救助政策,蘇家林非常感恩地說:“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就不會有我今天了。”
43歲的蘇家林,是淮南李郢孜鎮新工社區低保戶。患有尿毒癥的她,十年里,每年花在透析上的費用個人支付大約三萬元。當地民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救助其每月領取低保金930元,同時為她辦理了每年一萬元的大病救助。
淮南市城鎮居民醫保制度自2007年開始建立并實施,8年來通過不斷的政策調整,該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形成了一個集住院、門診規定病種、普通門診、大額醫療救助、大病保險等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體系,有效解決了城鎮居民基本的醫療保障需求。
據悉,截至目前,淮南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了70%以上,實際報銷比例達64%左右,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與實際報銷比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最高支付限額達到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并實行35%的兜底報銷。
長效機制,保障民生有“溫度”
“民生工程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淮南市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強化責任擔當,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主要途徑,一項一項認真梳理,查找薄弱環節,著力提升民生工程工作能力和水平。
今年,由民政部門負責實施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醫療救助、農村五保供養及敬老院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生活無著人員社會救助,六項民生工程早在今年年初,淮南市民政局便將相關工作細致劃分,分解預期目標任務,嚴格落實到部門到個人,各項工作皆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悉,截至目前,該市民政部門發放各類補助資金9032萬元,惠及城鄉困難群眾6.7萬人;工程類項目計劃投入資金385萬元,嚴格按照序時進度,保質保量,目前完成投資額233萬元,完成率達61%,各項工程有序實施。
優化機制,民生監督有“活力”
“民生工程最能體現黨委、政府和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風貌、工作狀態,一定要作為政治任務來抓,努力在全省爭先進位”。今年以來,淮南市認真落實“雙督查雙考核雙責任”,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強化建后管養,營造宣傳氛圍,進一步確保資金安全。
在完善監督機制方面:健全民生工程監督檢查長效機制,完善民生工程聯席會議制度;認真落實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意見;組織民生工程特邀監督員繼續開展民生工程項目視察、調研等監督活動;完善民生工程網站公眾參與平臺,暢通城鄉居民的訴求渠道;回訪受益群眾,開展項目“回頭看”,深入查找民生工程存在的不足,認真整改并及時反饋。并通過進一步強化民生工程專項督查和第三方績效評價工作,重點對民生工程項目進展、工作創新、信息報送、信息公開、建后管養等情況開展督查,對發現的問題,要求縣區政府和市直部門措施到位、限期整改,并將考核結果在政府網站和淮南日報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地講政策,宣傳醫保信息,聽取群眾意見,群眾的參保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促使我們更加有信心將各項民生工程更加貼近群眾需求,更好地惠及群眾。”采訪中,淮南市民生辦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數字安徽。
采訪手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休止符。要千方百計貼近百姓需求,民生工程做好了,城市必將收獲更多溫暖、綻放新的精彩。提升百姓幸福指數,要切中群眾所思所盼的民生指標,淮南市正用心脈脈傳遞“她”的溫暖語言。
(8月26日人民日報數字安徽今日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