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要聞區報道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淮南著力“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淮南繼煤、電之后的第三大產業
淮南加快農產品加工業升級發展 傾力打造“舌尖上的淮南”
人民網淮南9月28日電(張磊 蘇強)八公山豆腐、白藍牛肉湯、益益乳業、馬店糯米、潘集酥瓜、惠邦食品——在近日召開的2015中國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上,淮南參展的眾多名優綠色農產品成了省城市民爭相搶購的“緊俏貨”。
“目前我們白藍集團的牛肉湯方便制品已銷售到了省內48個縣市及北京、南京、無錫、徐州等外省市,甚至荷蘭、美國的客商也打來了訂單。”在白藍集團,副總經理余龍梅一邊忙著組織工作人員銷售牛肉湯,一邊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說:“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在白藍集團的帶動影響下,我們淮南市的牛肉湯產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牛肉湯標準化、工業化生產企業有8家,牛肉湯產業的年產值已達到了10億元。”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地處南北分界線的淮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許多到過淮南的外地人紛紛感嘆:“在淮南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吃不到的。”
2015年上半年淮南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62億元,年底有望實現150億元。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淮南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市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高成長性產業。
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3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1家,益益乳業、宏宇糧貿、日福面粉、王郢米廠、永豐面業、陽春白雪面業、永新工貿、友誼糧食加工、龍泰面粉、惠邦食品、泰華米業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億元以上。
產業集群化發展加快,初步形成了鳳臺糧食加工園區、潘集區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大通農產品加工園區、毛集實驗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八公山——謝家集豆制品加工物流產業集群等五大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日益呈現出集群化、區域化發展態勢。
全市龍頭企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目前,全市“三品一標”數量達到15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95個、綠色食品55個、有機農產品8個,市級以上標準化基地90個。今年7月,八公山豆腐、馬店糯米、潘集酥瓜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列入《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大典》。
圍繞水稻、小麥、畜禽、水產、豆制品、蔬菜和食用菌等七大主導產業,淮南市形成了沿淮淮北100萬畝優質小麥基地,10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20萬畝優質糯稻基地,沿淮和山南特色蔬菜基地,沿高塘湖、焦崗湖、瓦埠湖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潘集、毛集、鳳臺商品豬生產基地,田家庵、潘集、大通家禽生產基地,大通區萬頭奶牛生產基地,沿淮優質大豆生產基地和淮南農場、潘集高皇鎮食用菌生產等基地。從2013年起,淮南市還大力開展特色精品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已建成20個,面積3萬畝。
一組組實實在在的統計數據,仿佛一串串優美的音符,奏響著淮南人民豐衣足食的歡歌。
記者在淮南市農委采訪時了解到,市委、市政府把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作為一項帶有戰略性、全局性的重要任務來抓,全市以實施農業產業化“521”轉型倍增計劃為抓手,以特色農產品產業支撐項目為重點,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淮南繼煤、電之后的第三大產業。
淮南市農委相關負責同志向記者介紹說,市委、市政府多年來一直十分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將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市五大高成長性產業之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對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扶持,極大推動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加速發展。當前,淮南市不少農產品已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
據了解,淮南市將按照省委、省政府“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總體要求,以大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利用,加工轉化增值為方向,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基本途徑,以發展特色產業、名牌產品、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著力推進原料基地化、生產規模化、加工現代化、品牌綠色化和企業集群化,全面加快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力爭到“十三五”末,淮南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300家,1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1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實現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350億元,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40萬戶,把淮南打造成為皖北地區農產品加工中心。